比勒陀利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逃离比勒陀利亚一部非常写实的越狱类型
TUhjnbcbe - 2022/8/24 7:24: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11/5837457.html

《逃离比勒陀利亚》——年3月出来的电影,算是一部讨喜的越狱片。凭借男一蒂姆坚定的信念、惊人的记忆以及高精的手艺,排除所有不可行方案,选择“灯下黑”——开门走出去。

片子对我而言,真正的吸引力在于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方案却是真的,影片根据年南非白人蒂姆·詹金因参加非洲人民大会秘密反种族隔离行动被视为恐怖分子入狱,尔后三人协作、策划并成功越狱的真人真事改编,因此,叫人不能不叹服的是天才与执行力,他们的成功颠覆了我们从小被无限放大的勇谋论,在这里,没有技能,勇谋=0。

行动由志同道合的三人组成,以天才“木匠”蒂姆为核心,在入狱后的四百多天里,蒂姆默记狱警腰间每一把钥匙的样式、形状,先后为里外15扇门制作木钥匙39把,从靠近狱警以近距离观察、目测估算尺寸;到独立绘制草图、建模、做零件、研究锁芯结构;再到从工房收集木头、夹带工具与零件,夜间牢房裁割打磨、精雕细刻、点胶合成,以及设计制作可拆装机械动力臂,蒂姆全力以赴,苦乐其中,使“做钥匙——越狱”这一行动与目标明确成为他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的绝对精神支撑。

随着不断翻动的天数记录,时间线性、计划进度一目了然,镜头+剪辑,逻辑清晰地交待了行动的来龙去脉与人物、与观众的心理节奏,我们在戏外见证,手上的精工使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其中的紧张刺激是本片无与伦比的呈现,细节相当精彩。作为越狱类型片,影迷很容易与《巴比龙》、与《基督山伯爵》、与《肖申克救赎》、与《越狱》进行比较。

显然,本片的兴趣点在浓墨重彩地呈现做钥匙与开锁,以及一张门一张门通过的过程,它强调商业性、可看性,而不在思想、情感与人性,因此没有可比性。只能说看腻了近年的高科技谍战片后,这算一部好看的“冷兵器”越狱片。

它限制在一个没有监控探头、没有网络信息的年代末,恰好没有出现一个同室叛徒,也没有遇到一个头脑反应、出手速度都有一比的狱警劲敌,尤其还逃过了高墙上驻守的狙击手的鹰眼,这样的设定难道不像做梦吗?绝无仅有的真空状态吧?岁月静好,注定成功。

有人调侃说,这是一次鲁班式越狱,看完之后,让人深深懂得了学好木工的重要性。似乎不无道理。

全片紧张的源头来自哪里?——“木头”这个材料。木质钥匙易断的问题从一开始就被其它狱友提出来了,于是作为一把高悬在头顶的剑,时刻提醒我们:成功与否在此一搏,技术是硬核。因此,在开锁过程中,慢了怕撞到狱警来,快了怕拧断钥匙的两难境地,必然造成轮番袭击的压迫感,不可遏制的焦燥与强行自律的镇静,矛盾共生。

影片死抠这一点,蓄意做文章,不断运用小角度局部光、放大细节,交叉剪切,加紧节奏;与制作完初坯后入孔套开、转动机械时心惊肉跳的清脆音效,与暗黑中正面的静物特写、工艺程序、心理光的点缀,与快速的生活真实反其道而行之的慢速推拉,以及躲藏在储藏室里、百叶门下、狭小黑暗空间里一眨也不敢眨的四个白眼球镜头,一同制造紧张气氛。

其中以开锁时穿透钥匙孔、门里门外正反打一组镜头,犹见导演对镜头自由的追求,不惜推倒第四堵墙,引用戏剧手法,创造上帝视角之下透视全过程的幻觉,实现“扣人心弦”。“木头”材质这个道具的“不确定性”语汇成为旦夕祸福的命脉,没有它就没有了一切。

该片的好看程度就在于越狱技术的描述,在于攻坚克难,在于智商与技能的凸显,相比《肖申克的救赎》的精神层面,《逃离比勒陀利亚》把兴趣点更缩小在越狱本身,它直接聚集动作、惊悚和悬疑,而非自由思想的描写,显然,影片要创造的是带着观众与主人公一起体验战胜前辈、战胜监狱、战胜自已的成就感与快感。如果从精神层面来说,影片略显单薄,但从商业角度来看,它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成功案例。

1
查看完整版本: 逃离比勒陀利亚一部非常写实的越狱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