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勒陀利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帝国坟场阿富汗王国简史上
TUhjnbcbe - 2024/9/8 19:29:00

一阿富汗的独立

阿富汗处在亚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各类民族在阿富汗地区纷至沓来,建立政权,阿富汗的主体民族为普什图人,一般认为,普什图人是操东伊朗语系的山地游牧民族,其来源成分较为复杂,可能来自于古典时代塞种,月氏,贵霜,白匈奴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古典时代,波斯帝国就征服了坎大哈-扎布尔-伽色尼地区,记载道当地的东伊朗游牧民族叫做pactyans。这其实就是普什图人族名的来源,说明在古典波斯时期该地就已经形成相对统一的族群。阿富汗普什图人分为杜兰尼人(曾称阿布达里人,来源于嚈哒”(Hephthalitai))和吉尔扎伊人两大支系,其中又分若干小部落和部落集团,首领称王。普什图人具有浓厚的游牧色彩与部落色彩,骁勇善战,许多人以劫掠为生。在中古时代,普什图人先后被许多民族所统治,到了17世纪,西部的波斯萨法维帝国,南部的莫卧儿帝国,北部由乌兹别克人建立的布哈拉汗国三国鼎立,势力在阿富汗犬牙交错。阿富汗名义上属于萨法维王朝的属地,实际上各部落自行其政,互相攻打,一片混乱。

19世纪的普什图人

所谓“阿富汗斯坦”地区

历史进入18世纪,波斯萨法维王朝衰亡,一代雄主——纳迪尔沙在萨法维王朝的废墟上建立阿夫沙尔王朝(-),纳迪尔沙用兵如神,军事才能出众,他西败奥斯曼,南征印度,北拒沙俄,东侵中亚,使得波斯帝国重新成为亚洲大陆的强权。然而,纳迪尔沙残暴不仁,穷兵黩武,其帝国完全建立在武力基础上,因此,十分不稳固,最终,年,纳迪尔沙死于刺杀,诸王争立,许多臣服纳迪尔沙的部落王国又纷纷自立,阿夫沙尔王朝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名存实亡。这其中,就有阿富汗,阿富汗王国的开国君主是艾哈迈德·杜兰尼(-),他是普什图人阿布达利部落萨多扎伊部首领,出生于今坎大哈附近(一说赫拉特),自幼聪慧,精通军事,英武过人,年,波斯纳迪尔沙攻占坎大哈,艾哈迈德·杜兰尼归顺纳迪尔沙,得到其重用,年仅16岁的艾哈迈德被任命为阿富汗军团的指挥官和卫队长。年,纳迪尔沙遇刺身亡,混乱之中,艾哈迈德·杜兰尼沉重应对,他先是企图浑水摸鱼,夺取波斯王位,但未能得逞,反而损兵折将,狼狈逃走,但也抢的不少珍宝,痛定思痛的他决心返回老家称王。夺权失败的艾哈迈德率领部下约名骑兵回到了坎大哈,被当地部落联盟会议——志尔格大会(loyajirga又称大国民会议,是阿富汗讨论决定重大国事的传统方式,今日尚存)推举为王(纵观整个阿富汗历史,部落与部落政治在阿富汗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部落贵族势力强大,许多国王甚至都要听命于部落会议——编者注),脱离波斯独立,号“艾哈迈德沙·杜兰尼”,自称“杜尔·依兰·杜兰”(durri-I-durran意为珍珠中的珍珠,或称珍珠汗杜兰尼一词也来源于珍珠)其所属阿布达利部落也改称杜兰尼部落,此举标志着阿富汗王国的独立。

艾哈迈德称王

艾哈迈德

虽然艾哈迈德登基为王,然而,其地位并不稳固,如前所述,阿富汗普什图人分为杜兰尼人(曾称阿布达里人,来源于嚈哒”(Hephthalitai))和吉尔扎伊人两大支系,两大支系互有血缘关系,但彼此敌视,经常互相攻打,当时,吉尔扎伊人在阿富汗势力较强,而艾哈迈德却出自阿布达里人,这注定了两者关系不会融洽,许多部落首领也不卖艾哈迈德的账,因此,其地位十分不稳固,艾哈迈德清楚,只有依靠战争,其地位才能稳固,因此,刚一上台,他就开始推行对外扩张,他首先任命其侄子鲁克曼·汗留守坎大哈,然后亲自率兵夺取了坎大哈以西的著名要塞加兹尼和山北贸易重镇喀布尔,控制了兴都库什的主要山口。柿子捡软的捏,艾哈迈德决心不与虽然衰落但势力仍然强大的波斯正面对抗,而以已经名存实亡的,四分五裂但又十分富庶印度莫卧儿帝国为扩张方向,年,艾哈迈德渡过印度河,第一次攻占了拉合尔,大败印度军队,印度莫卧尔帝国西北总督米尔·曼努求和,割让全部印度河以西以北的信德,并承诺每年向阿富汗纳贡,年,他又出兵向西攻打波斯,攻克赫拉特、马什哈德,一直抵达内沙布尔。回师过冬后,年,他再次进入印度,征服旁遮普,年,臣服克什米尔。年,米尔·曼努死去,其妻拒绝缴纳贡金,艾哈迈德随即又一次出兵印度,再次攻占旁遮普首府拉合尔。这一次他没有撤兵,而是一直向莫卧尔的中心区域前进,年初,攻破德里,大掠而还。然而,尽管阿富汗占领了包括旁遮普在内的印度西北部许多土地,但当地信奉锡克教的锡克人不满阿富汗人的统治,起义不断爆发,阿富汗在印度的扩张,已达到极限。

阿富汗王宫

阿富汗势力的扩张,势必与印度马拉塔联盟产生冲突,17世纪末。印度南部德干高原的马拉塔人不堪莫卧儿帝国的压迫。在首领希瓦吉率领下,揭竿而起,独立建国,建立所谓马拉塔联盟,与莫卧儿帝国展开游击战争,越打越强,至18世纪中叶,马拉塔联盟已发展为印度最强大的势力之一。阿富汗的扩张,势必与马拉塔联盟产生冲突,双方战争一触即发,年,马拉塔人发起反攻,从阿富汗人的手中收复了德里。次年,艾哈迈德亲率阿富汗大军,与马拉塔人在通往北印度的交通要道帕尼帕特决战,即著名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年1月14日

兵力对比

阿富汗8-10万

马拉塔联盟数十万其中战斗人员5-8万

阿富汗稍处优势

两军布阵(蓝色马拉塔红色阿富汗)

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巴布尔(莫卧儿帝国开国君主),阿克巴(莫卧儿皇帝)都曾在帕尼帕特与印度王公决战,(即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与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而今,阿富汗军队再次与来自印度的马拉塔联盟在此决战,真可以说令人唏嘘。阿富汗军预先切断了马拉塔人补给,使得马拉塔人被迫背水一战,马拉塔军率先炮击阿富汗军,但因角度问题效果有限,而后发起冲击,骁勇善战的马拉塔骑兵一度占上风,并在右翼和中军取得优势,但迟迟未能击破阿富汗军阵线,双方混战一上午,马拉塔人疲惫不堪,士气大跌,马拉塔中军统帅马拉塔贵族维什瓦斯拉奥心急如焚,率精锐骑兵孤注一掷,冲击阿富汗中军,准备直取艾哈迈德,但却不幸被阿富汗火枪手打下马来,死于非命,马拉塔军见维什瓦斯战死,士气更加低落,此时,马拉塔军右翼统帅玛哈尔拉奥·霍卡尔临阵脱逃,阿富汗军投入预备队,马拉塔军全线崩溃,死伤数万人,但阿富汗也损失惨重,无力再继续扩大战果,双方可谓两败俱伤。

不久,阿富汗即被迫从印度腹地撤兵。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

马拉塔人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阻止了阿富汗在印度的扩张,但也却使得马拉塔人元气大伤,不久,英国殖民者发动马拉塔战争,大败马拉塔人,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客观上削弱了印度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力量,在印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马拉塔人失败的同时,阿富汗军队却被迫陷入与锡克人作战的泥潭,锡克人不断采取游击作战,反抗阿富汗入侵者,年、年、年和年,艾哈迈德又先后四次进入旁遮普试图镇压锡克人,但是都没能完全成功,他大骂锡克人就像苍蝇一样令人讨厌。由于北部布哈拉汗国虎视眈眈,艾哈迈德最终只能放弃旁遮普。年,艾哈迈德·沙亲征布哈拉汗国。大败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人割地求和,约定两国以阿姆河为界,靠一系列的东征西讨,艾哈迈德·沙西败波斯,南征印度,北伐中亚,建立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阿富汗帝国,使得阿富汗成为当时仅次于奥斯曼的伊斯兰强国。这也是阿富汗王国最为辉煌的时代。

全盛时期的阿富汗

二杜兰尼王朝的衰亡

然而,艾哈迈德·沙的帝国完全建立在军事征服之上,其统治并不稳固,尽管艾哈迈德不吝赏赐,团结阿富汗各部,使阿富汗得以强大繁荣,但阿富汗军队残酷压迫被征服地区的各族人民,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致使人民起义不断爆发,被波斯,印度等地视为暴君。年,艾哈迈德在宣布正式迁都喀布尔后,在镇压起义的途中因鼻癌死去。生前,艾哈迈德曾越过部落会议,指定儿子——赫拉特总督帖木儿·沙为继承者,但部落会议却选择了帖木儿的兄长——坎大哈总督苏莱曼为继承者。双方谁也不服谁,只得爆发内战,艾哈迈德去世后,他的宠臣——同时也是苏莱曼的支持者——沙瓦利汗和萨达尔贾汉汗秘不发丧,准备秘密护送灵柩返回坎大哈,而后宣布苏莱曼为继承者,但艾哈迈德沙的太监雅库特汗暗地里是亲帖木儿沙的支持者,因此他派一个秘密使者到赫拉特,通知帖木儿沙父亲艾哈迈德的死讯,帖木儿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集结兵力。发动政变,迅速逮捕沙瓦利汗和萨达尔贾汉汗两人,将他们处决,而后自立为王,向坎大哈进军,苏莱曼猝不及防,不敌帖木儿,被迫弃城逃亡印度。在帖木儿沙统治期间,由于坎大哈的激烈叛乱和不忠诚,他将首都正式从坎大哈迁往喀布尔。

帖木儿·沙

事实证明,帖木儿·沙可能不是一位出色的统治者,由于帖木儿·沙是艾哈迈德指定而非部落会议选举出的,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帖木儿在位期间,叛乱此起彼伏,帖木儿统治的短暂数年都在镇压叛乱中度过。帖木儿·沙本人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疏远本族普什图人,亲近塔吉克人,结果导致帝国境内广泛的动荡,因此,帖木儿沙曾试图主持一场全国共识,为这个陷入困境的帝国带来稳定,但无济于事,由于叛乱此起彼伏,致使阿富汗无法再将精力投入中亚和印度,他放弃对信德省和大部分的巴克特里亚地区有效控制权,这些地区仅通过与杜兰尼帝国的封建关系而得以保留,实际上脱离帝国独立。帖木儿·沙本人受其妻子影响(其妻子为莫卧儿帝国的公主),模仿印度王公的腐化奢侈,醉生梦死,生活腐化堕落,大兴土木,不顾人民死活,使得局势更为糟糕。年,帖木儿·沙在打猎途中不幸坠马,而后病死,在帖木儿沙临终时,他宣布扎曼沙为他的继任者。最终,帖木儿沙于年5月20日去世,享年46岁,帖木儿·沙妻妾成群,有24个儿子,都被派往地方充当总督,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儿子们即爆发内战,先是扎曼沙短暂地统治阿富汗数年,但在年,被他的兄弟马茂德·沙赶下台来,后者不久又被他的另一个兄弟苏加沙(舒贾)赶下台来,苏年,马茂德沙又卷土重来,恢复了统治,苏加沙逃亡旁遮普,向当地的锡克人统治者兰吉特·辛格寻求庇护,在王位争夺战中,英国,沙俄殖民者也乘机浑水摸鱼,扶植代理人,而后,阿富汗的统治者像走马灯一样换了一个又一个,一个不如一个,杜兰尼王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崩溃。

杜兰尼王朝的军队

三巴拉克宰王朝的建立

在一片混乱中,巴拉克宰部落开始登上阿富汗的历史舞台,巴拉克宰部落的部落首领为多斯特·穆罕默德,多斯特的父亲是普什图族巴拉克宰部落首领和杜兰尼王朝官员萨达尔·帕扬达汗(SardarPayendahKhan),年被扎曼沙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死,由多斯特的兄长——法特赫即位,因此,巴拉克宰部落转而支持马茂德·沙,推翻扎曼沙,赶走苏加沙,但多疑的马茂德·沙很快与巴拉克宰部落产生矛盾,同年,波斯帝国悍然入侵阿富汗,攻打赫拉特,被法特赫击败,功高震主的法特赫引起了马茂德的猜疑,后者杀死法特赫,将其酷刑折磨而死。法特赫的弟弟多斯特愤而起兵,赶走了马茂德,自立为王,马茂德逃亡赫拉特,后流亡波斯,在波斯人的保护下与他的儿子卡姆兰苟延残喘地进行统治,又活了十年,在喀布尔,多斯特先后扶植帖木儿的两个儿子阿里(-)和阿尤布(-)为傀儡君主。年,干脆自立为埃米尔,建立了阿富汗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巴拉克宰王朝(-)

多斯特·穆罕默德

在杜兰尼王朝的内战中,许多地方总督纷纷拥兵自立,阿富汗分裂为赫拉特、坎大哈、喀布尔、白沙瓦和克什米尔等5个独立的君主国,进入了纷乱的内战时期。英,俄殖民者也纷至沓来,展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大博弈”,正在蚕食印度的英国不愿让已在中亚风头正旺的沙俄借口阿富汗内乱在阿富汗扩充势力,于是积极扶植代理人,企图维持阿富汗的完整。英国人相信富有传奇的艾哈迈德的孙子,他们的老代理人舒贾是一个比多斯特更受欢迎和更更可靠的统治者。于是,英国于年给予舒贾财政上的支持,以图谋重新夺得王权。多斯特集结巴拉克宰人在坎大哈外围击败舒贾,然而当他们正在激战的时候,旁遮普的统治者兰吉特辛格抓住这一机会带领锡克教徒占领的白沙瓦,并任命多斯特的一位兄长苏尔坦·穆罕默德汗为白沙瓦的地方长官。由于白沙瓦和其周边地区是普什图人的固有领地,因此这次损失深深刺激了多斯特。

多斯特·穆罕默德

在英国的斡旋下,多斯特与锡克统治者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展开谈判,要求后者归还白沙瓦,同时也寻求与英国结盟的可能性。就在谈判还在举行之时,年,波斯沙阿(皇帝)穆罕默德·沙趁火打劫,在沙俄支持下,率军围攻阿富汗控制下的赫拉特,英国驻印度总督奥克兰勋爵乔治·伊登大怒,派兵干涉波斯军队,进行恐吓,才迫使波斯人撤兵,乔治·伊登同时派遣探险家亚历山大·伯恩斯(布尔内斯)作为使节,访问阿富汗,布尔内斯曾与年来到阿富汗,拜访了多斯特,深得多斯特的好感,双方展开谈判。阿富汗希望锡克人将白沙瓦归还阿富汗,而英国希望阿富汗与沙俄保持距离,加入英国的势力范围。双方可谓谈无可谈,谈判陷入僵局。

英国——波斯战争

就在双方还在谈判之际,为了能够在与英国谈判时增加筹码,当波斯军队还在围攻赫拉特的时候,多斯特同意接受一个身份不明的俄国时节。他被称为维特克维奇,此人身份神秘,甚至都不是沙皇俄国官方派遣的使节,未得到沙俄承认。双方事实上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此举大大激怒了乔治·伊登,致使双方谈判彻底破裂。乔治·伊登本来就对多斯特没有好感,而更倾向于舒贾,因此,他最终决定铤而走险,发动战争,推翻多斯特的统治,在阿富汗扶植傀儡政权。英国-阿富汗很快滑入战争的泥潭。

乔治·伊登(奥克兰伯爵)

四第一次英阿战争

年。乔治·伊登与舒贾,兰吉特·辛格等人达成协议,约定瓜分阿富汗,同年10月,乔治·伊登发布了臭名昭著的《西姆拉宣言》,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倒打一耙,指责多斯特挑衅,英国“被迫”自卫还击,鼓吹“保证阿富汗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只要多斯特被推翻,就立刻撤兵,同时,乔治·伊登还大肆收买普什图的部落首领。该宣言在英国本土引发轩然大波,许多议员纷纷职责乔治无端挑衅,挑起战争,但乔治一意孤行,12月,乔治率拼凑而来的英国军队,锡克军队,印度军队等3万多人,进攻阿富汗,第一次英阿战争爆发。

12月,英军占领奎达。次年3月,英军逼近坎大哈,当地守将不战而逃,英军一路势如破竹,逼近重镇加兹尼,加兹尼易守难攻,城内守军拒绝投降,英军玩弄诡计,声东击西,故意在一侧发起佯攻,吸引阿富汗军队注意,实则在城池另一侧埋好炸药,将城墙炸开,蜂拥而入,加兹尼沦陷,多斯特魂飞魄散,逃亡北方,先是流亡巴米扬,而后逃亡布哈拉,反而被布哈拉的统治者软禁起来,不久,多斯特设法逃脱,组织游击队与英军周旋。至8月6日,英军占领喀布尔,舒贾在英军保护下自立为阿富汗国王。阿富汗被英军征服。

英军攻占喀布尔

尽管英军没有费什么大力气就征服阿富汗,但英军却不能在阿富汗站稳脚跟,舒贾在英军保护下深居宫廷,沉湎酒色,不问政事,遭到人民一致反对,英军在喀布尔赖着不走,烧杀抢掠,抢占民房,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并建立行政系统,招募军队,甚至建立警察部队,准备长期统治阿富汗,年9月,多斯特从布哈拉返回举起了反抗的大旗,但不久就被彻底击败。这位前任统治者被迫投降,随即被遣送印度居住在舒贾空出的住宅里。年夏,阿富汗西南部的其他杜兰尼和吉尔扎伊普什图人的叛乱被毫不费力的镇压下去。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英国在阿富汗的统治却危机四伏,多斯特之子瓦吉尔·阿克巴(以下简称阿克巴)继续率领游击队,与英军周旋,并得到了许多部落酋长的支持,年11月,一伙暴徒袭击英军总督府,打死喀布尔总督布尔内斯(曾参与与多斯特的谈判),在阿克巴的鼓舞下,阿富汗各地都爆发了反英起义,广大农村和山区几乎都被反抗者占领,英军补给线被游击队切断,龟缩喀布尔,不敢出城,已成瓮中之鳖,英军司令麦克纳顿设法与阿克巴进行谈判,但却被后者杀死。尸体被暴徒带到喀布尔示众,英军士气大跌,威廉·埃尔芬斯通(WilliamElphinstone)接替了他的职务,年1月1日,走投无路的埃尔芬斯通与叛军达成了协议,叛军保证驻军及其家属能够安全撤出阿富汗。五日后,英军开始撤退,史称“喀布尔大撤退”,英军及印度伪军沿途不断遭到游击队和部落武装袭击,又缺乏补给,许多印度伪军纷纷逃亡,或冻饿而死,或向游击队或部落武装投降,最终几乎全军覆没,仅一名叫威廉-布莱顿的英国军医和保护他的20多名阿富汗人成功逃走,达到英军占据的贾拉拉巴德,失去英军保护,舒贾的命运也十分悲惨,于当年4月被暴徒冲入宫殿杀死。喀布尔大撤退也成为英军近代最为惨重的失败之一。

喀布尔大撤退

除了进攻自喀布尔撤退的英军,阿富汗军队还进攻了自阿富汗其他地区撤退的英军。在其他地区爆发的战斗,分别为贾拉拉巴德战役与第二次加兹尼战役。当地英军击退了阿富汗军队的围攻,此时奥克兰伯爵乔治·伊登中风,其印度总督职务,由艾伦巴勒勋爵(LordEllenborough)顶替。艾伦巴勒勋爵受到指示,要完结阿富汗战争。他命令部队在报复、解救战俘之后撤出喀布尔,返回印度。9月,在得到印度增援后,各路英军会合,重返喀布尔,营救出被俘的英国人,纵火焚城后,带走舒贾和麦克纳顿的遗体和家属后,随后撤兵,事实上,宣告放弃阿富汗,英国的撤退导致了阿富汗的无政府状态,使得阿富汗一片混乱,英国迫于无奈,加之多斯特事实上并未表现出与英国的敌意,只好将多斯特放回,让其割地赔款后,继续统治阿富汗,第一次英阿战争,以英国的失败而告终。

阿克巴

五多斯特的统治

多斯特重新上台后,致力于统一在英国撤军后陷入无政府状态的阿富汗,尽管地盘大为缩水,但多斯特仍然向各地军阀与部落首领发起战争,年。乘锡克战争爆发,多斯特短暂的夺回了白沙瓦。但在第二年英国最终胜利之后,他便放弃了这座城市,年多斯特把坎大哈地区纳入其统治。年5月在其去世前两周,多斯特在历经长达十个月的围攻后,最终吞并赫拉特。面对咄咄逼人的英国与沙俄势力,多斯特小心翼翼地在两者之间周旋,多斯特分别在年和年与英国签署了两个友好协定。以确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但他拒绝英国时节进驻喀布尔。取而代之的是印度穆斯林被允许作为东印度公司的代表进入喀布尔,这种状况持续了20年之久,年,在波斯沙阿纳赛尔丁的率领下。波斯军队围攻赫拉特,此举导致了英国波斯爆发战争。同年11月英国向波斯宣战,英军围魏救赵,进军波斯湾,从南部进攻波斯高原腹地,舰队封锁波斯湾沿岸,使得波斯的贸易遭受重创,次年4月,英军攻破阿瓦士城,许多部落开始充当英国的带路党,或持观望态度,在英国压力下,波斯被迫屈服,同年3月4日双方在巴黎签订停战和约。和约规定:波斯从赫拉特和阿富汗其他地区撤军,永远放弃对这些地区的领土要求;波斯承认阿富汗独立;将来若波斯同阿富汗发生纷争,应请英国调停;英国从波斯撤军。英国-波斯战争结束。鉴于年波斯曾经短暂的占领过赫拉特,根据年签署的协议,英国方面为阿富汗针对正规军提供补助津贴。以作为抵抗波斯与沙俄的缓冲力量,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多斯特越界进行干预支持。然而,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锡克战争(-年的锡克战争是英国征服印度的最后一战,此战之后,整个印度次大陆都被英国征服)

在内政上,多斯特致力于经济重建与发展贸易,他立在抗击英国入侵中立下大功的阿克巴为王储,任命他的儿子们为总督,喀布尔,坎大哈等城市由官吏或总督进行统治,这些地方商业繁荣,文明开花,许多西式风俗被英国殖民者带进城市,许多官吏和总督甚至喝起了葡萄酒,抽起了雪茄烟,与之相对的是,在地方,部落政治浓厚的阿富汗,支尔格会议和毛拉(宗教领袖)实际上成为了地方的统治者,负责地方治安,行政与司法,宗教场所成为了事实上的地方法院和学校,这一点,至今日的阿富汗都未曾改变。年,多斯特去世,终年70岁,多斯特基本奠定了现代阿富汗的版图,并使得阿富汗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成为英俄的缓冲国,没有沦为殖民地,在位期间,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因此,在阿富汗被尊称为“多斯特大王”

19世纪中叶的喀布尔

六黄金岁月

多斯特去世后,由于原定为王储的阿巴斯因疟疾英年早逝,多斯特的三子希尔·阿里成为继承者,并继承了多斯特的王位,希尔·阿里通过九年的战争,击败了企图夺取王位的他的兄弟们,之后,他重用伊斯兰哲学家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展开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尽管后者不久就辞职离开)

哲马鲁丁·阿富汗尼(著名泛伊斯兰学者,政治家哲学家一生周游于伊斯兰列国,鼓吹宗教改革与伊斯兰近代化)

希尔阿里致力于阿富汗的近代化改革,他首先致力于加强阿富汗的中央集权,建立了一支有5万职业和征募而来的士兵组成的常备军。并有着统一的制服,由英国教官进行训练,这对当时的阿富汗来说是件新奇的事物。然后他建立邮政系统,喀布尔是全国的邮政中心,在主要省级城镇设立分支机构,从理论上讲,任何两个阿富汗人之间都可以通信。国王对税法也做了一番改革,批准农民缴纳现金税而不是实物税(此举类似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极大地改善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客观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私营企业的环境,新法允许商人投资商业和工业企业,使得少数人能通过商业头脑而不是土地所有权获得财富和权利。在政治上,他组建了一个正式的政府内阁,成员包括首相,财政大臣,宫廷侍卫长,负责外交,内政和军事的专门官员等。部落首领与宗教势力也得到了尊重,被国王聘请为咨议员。被称为长老顾问团。在政府的资助下,阿富汗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学校也被建立起来,其中主要教授英语和军事课程,同时这位国王还出版了第一份阿富汗语的报纸《晨曦》。建立了几座电灯厂。

希尔阿里发行的邮票

在外交上,希尔阿里继承多斯特的外交政策,努力在英俄之间保持平衡,小心翼翼不过于得罪一方。年,一个奥斯曼使团到达喀布尔,试图说服阿富汗加入到反俄联合阵线中。但并未成功,但此后奥斯曼帝国开始对阿富汗提供援助,直至20世纪。随着沙俄吞并中亚,英俄双方的关系也日渐紧张。与此同时,英国于年与俄国签署了一份协议,共同承认阿富汗是两大力量间的中间地带。约定阿姆河作为阿富汗的北部边界,英国宣称这份协议是他们摆脱了向希尔阿里做出任何正式承诺的需要。英国同时也通过赫拉特事件试图调停阿富汗与波斯的争端,英国调停人在解决阿富汗与波斯的边界纷争是被阿富汗认为是不公正的。波斯方面也很不满意,此后不久,英国与阿富汗政府间的相互信任破裂。

七第二次英阿战争

年本杰明迪斯雷利成为英国首相。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英国决定在阿富汗恢复积极的政策,这个政策的目标是尽可能在阿富汗凸显英国的力量,而不是依赖于缓冲国的概念。英国政府咄咄逼人,粗暴干涉阿富汗内政,甚至要求希尔·阿里立英国人支持的王子亚库布为继承人,此举使得英国与阿富汗的关系迅速恶化。年,沙俄先后吞并布哈拉汗国与浩罕汗国,将两者变为“保护国”,其势力已到达阿姆河沿岸,年,俄土战争再次爆发,俄军进入巴尔干,兵临君士坦丁堡,此举引发英国强烈不安,作为在东方牵制英国的重要力量,沙俄政府派出以斯托利托夫为代表的代表团访问喀布尔,商议与阿富汗结盟,年7月22日,代表团会见了希尔·阿里,要求沙俄可以在阿富汗驻军,并将铁路与电报延伸至阿富汗,得到希尔·阿里的同意。英国印度总督李顿伯爵同样派出使节,访问喀布尔,不幸的是,此时,希尔·阿里的继承人阿卜杜拉刚好病死,希尔·阿里沉浸于悲痛之中,而英国使节却狂妄自大,蛮横无礼,提出种种无理要求,被边境官员驱逐,英国视为奇耻大辱,同年11月,英国在提出最后通牒之后,向阿富汗宣战,第二次英阿战争爆发。

李顿伯爵

年11月,英军及印度伪军3.6万人分三路入侵阿富汗,穿过开伯尔、古勒姆、博兰山口,英军人数众多,依靠铁路迅速机动,并装备有加特林机枪。无论装备,训练,士气都大大强于阿富汗军队,因而势如破竹,年1月,英军攻占坎大哈,进逼喀布尔,希尔·阿里逃亡边境,请求沙俄政府庇护,却遭到后者拒绝,走投无路的希尔·阿里又气又病,死于逃亡途中,终年54岁,英国人扶植亲英的王子亚库布为王,亚库布被迫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冈达马克条约》,割让南部开伯尔山口的领土,雅库布承诺他本人及其后继者必须遵照英国的建议和愿望,行使与外国政府的所有关系。除此之外,英国最终获得他们在喀布尔以及其他地方常驻代表团的权利。阿富汗几乎沦为英国殖民地。

第二次英阿战争

7月,以卡瓦纳格里为首的多人的英国使团耀武扬威,大摇大摆开进喀布尔,得到了亚库布的盛情款待,此时,喀布尔因英军入侵满地废墟,民生凋敝,军队欠饷已久,亚库布却不管人民死活,极力讨好英国使节,盛情款待,花钱如流水,此举引发民众与军队的强烈不满,9月2日,忍无可忍的军队与民众终于哗变,围攻英国使节团,英国使节团盲目自大,驻扎在无法防御的平原地带,亚库布无法阻拦,愤怒的群众如潮水一般涌入,将使团全部杀死。英军大怒,10月,一支英军在弗雷德里克·罗伯特将军的率领下,逼近喀布尔,击溃阿富汗军队,将亚库布软禁,随后流放印度,罗伯特在喀布尔展开大规模报复行动,英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处死一大批阿富汗官员,到了此时,阿富汗已陷入亡国灭种的危险地步。

耀武扬威的英军

英军的倒行逆施激起了阿富汗人民的一致反抗,在部落首领和毛拉的领导下,阿富汗人利用山区地形纷纷组织游击队,骚扰英军,使英军防不胜防,年过九旬的穆什基·阿拉姆坐在轮椅上,四处游说,号召阿富汗各部团结起来,抗击英国入侵者,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喀布尔南部的穆罕默德·贾恩将军成为游击队的领袖,曾率四万部落军队围攻喀布尔,英军陷入战争泥潭,印度殖民政府十分不满,督促尽快结束战争,年8月,英国人将希尔·阿里的侄子阿卜杜·拉赫曼扶上阿富汗国王的宝座,条件是由英国掌握阿富汗的对外政策。阿卜杜·拉赫曼经历丰富,一直颇具野心。当时他刚从流亡数年的撒马尔罕返回阿富汗,得到阿富汗许多部族的支持。年夏,希尔·阿里的一个儿子阿尤布率士兵杀出赫拉特,直驱坎大哈,一路得到许多部落支持,队伍扩充至2万5千多人,与两千多英军印度伪军在坎大哈以西的平原迈万德遭遇。

迈万德战役

兵力对比

阿富汗

英国——印度联军0余

此战英军仓促上阵,狂妄自大,火炮携带不足,英军展开队形,准备进攻,炮兵率先开炮,但收效甚微,而阿富汗军火炮数量较多,装备有先进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甚至有雇佣俄国炮手参与战斗,一番炮战,英军反而处以下风,炮击持续了大约半个小时,阿富汗步兵和骑兵在距英军阵地约码的地带展开战斗队形。这时已至正午,阿富汗人在英军第66步兵团的阵地前发起了步兵的首轮攻击。在宗教情绪和爱国热忱的高度激发下,大批身穿白衣的虔诚穆斯林勇士带头冲锋。这些阿富汗战士武器贫乏,仅有些土造的或是陈旧的欧洲步枪,很多人只带着刀剑、长矛,或干脆徒手跟随着队伍。相比之下,英军火力强大,阿富汗人手中的原始步枪和刀矛根本无法与英军的“马蒂尼-亨利”步枪相比。阿富汗人潮水般的一轮轮冲击均未能奏效,损失惨重。阵线开始动摇,危机时刻,一位17岁的姑娘马拉赖站了出来,挥舞旗帜,鼓励同胞,自己也被英军打死,马拉赖之死极大地鼓舞了阿富汗军队,他们重整阵线、英军强大的火力成功遏制了阿富汗人排山倒海般的攻击,他们只得暂时在英军右翼的对面占据峡谷隐蔽。英军试图转入反攻,但遭阿富汗炮火攻击,被迫撤退。阿富汗人重新调整了部署,包括让炮兵前移更接近前线,加强主攻英军中央阵地的步兵兵力,威胁英军侧翼以转移敌注意力。正当阿富汗主力军重新部署之际,大批阿富汗骑兵云集,威胁到了在玛赫穆达巴德村的英军辎重队。整个战役中,这种威胁牵制了相当数量的英军步骑兵。借炮火和骑兵掩护,阿富汗军队运动到英军后方和侧翼的峡谷,炮兵也随之前进,炮火压得英军喘不过气来,14时30分,大批阿富汗战士从侧翼的峡谷中蜂拥而出,挥舞大刀直扑英军中央阵地和左翼,。阿富汗军如潮水般杀出,英军尽管火力凶猛,但也无法抵挡如此近距离的白刃突击,战线被阿富汗军突破,英军骑兵试图发起反击,但因装备骑枪而非马刀,冲击力不足,被阿富汗军打败,英军溃败,阿富汗军队获胜。

阿富汗骑兵

迈万德战役

伤亡

英军

阿富汗数千

此战,是英军在殖民时代的几次大败之一。极大地打击了英军的士气,鼓舞了阿富汗人民的抗英斗争。英军的生还者撤回坎大哈,并驱逐了城市居民,准备应对围攻。罗伯特在听说惨败之后,带领1万人的军队从喀布尔火速增援,9月1日,穆罕默德阿尤布的军队被英军击退。但此时英军已成强弩之末,国内反战浪潮此起彼伏,在与阿卜杜·拉赫曼讨价还价,强迫后者将外交权力转让英国后,年4月,英军撤离,第二次英阿战争结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敬请读者注意。

1
查看完整版本: 帝国坟场阿富汗王国简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