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新华社记者姜帆摄
羊易电站。罗梦摄
北盘江大桥。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深秋时节,稻城亚丁景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色。何海洋摄(人民视觉)
夜幕中的广州塔。伍铭志摄
这是中国发展的真实写照——
给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量身高”、建起世界第一高桥、搭起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启用世界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创造新高,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个个“中国高度”的故事,体现着中国人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攀登、再攀登,中国人攀登的脚步不会停歇,中国发展的势头不会改变。
珠峰测高豪情壮
本报记者谷业凯
.86米!
年5月27日上午11时,8名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峰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那一刻,距中国人首次对珠峰高度进行精确测量,整整过去了45年。
这是自主创新定义的“中国高度”。珠峰高程测量,中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应用于珠峰峰顶大地高的计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机等国产仪器全面担纲,指标精度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航空重力测量、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投入使用,5G信号首次实现了对珠峰北坡登山路线及峰顶的覆盖。
这是奋斗精神诠释的“中国高度”。8名攻顶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在峰顶停留分钟;海拔米至米的6个交会点,测量小组顶风冒雪,连续多日坚守在人迹罕至的工作岗位;有位“90后”队员克服恐惧心理,在海拔米的北坳冰壁来回攀登近10个小时……
改变的是装备条件,不变的是精神气质。珠峰高程测量,集聚了世界一流的技术装备,设计了更加科学的测量方法,拥有更加完善的后勤保障,但一代代测量登山队队员们接续传承的艰苦奋斗作风、严谨求实态度、甘于奉献品格始终如一。这些独特的精神气质,激励着更多人在生命极限中突破自我,在严酷环境下永不言弃,在新的起点上创造辉煌。
每一次攀登,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时代需要攀登者,更需要攀登精神。攀登精神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融汇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在新时代,我们只要有这份坚持、这份气魄,就必将以攀登者的姿态创造新的中国高度。
绿色电能到西藏
本报记者徐驭尧
电脑屏幕上数字跳动,国家电投西藏分公司集控运营中心主任次仁旺加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面显示的正是国家电投当雄10兆瓦牧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的运行情况。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羊易村的这座电站,也被称为羊易电站。
“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光伏电站。自年12月30日并网发电起,它持续把丰富的太阳能转换成推动西藏绿色发展的经济新动能。”次仁旺加介绍。
在羊易电站,光伏板和远处的雪山、蓝天、白云,共同勾勒出一幅壮美的风景。过去,检修人员只能沿着崎岖的山坡前行,仔细查看一组组光伏板的安装与运行,检查各类连接状况,确保每一块光伏板正常运作。米的高海拔让检修工作变得无比困难,他们每走一段,就要停下来用力喘几口气。
直到今年5月,羊易电站首次实现超高海拔场站无人值守,工人检修和维护的压力相较之前大大减轻,但次仁旺加丝毫没有放松。“年均可实现发电量约万千瓦时,可满足拉萨市约4万户农牧民用电需求,这座电站的稳妥运行,关系着很多老百姓的用电安全嘞!”次仁旺加说。
羊易电站也给周边群众的生活带来许多变化——羊易村村民扎西曾经参与电站的建设,按用工时间领取报酬,他家还因为电站建设征地分到一笔不少的补贴,“一座电站给家里带来的直接收入就有4万多元,我还在建设过程中学会了专业技能。”据介绍,羊易电站建设期累计在当地用工人次,给当地农牧民带来了实惠。
据国网当雄县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年当雄县年售电量达到.14万千瓦时,供电覆盖率也由年的52%提升到年的%。
大桥架起康庄道
本报记者刘发为
.4米,这是北盘江大桥桥面到江面的垂直高度。这座世界第一高桥吸引了全球目光,也给周围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位于贵州西部的乌蒙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带,地势险峻。穿行在山脉之中的北盘江让贵州、云南两地在此隔水相望。41岁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都格镇龙井村村民马选军,家就在这片峡谷之中。
“以前这里的交通特别不方便,去一次镇上,先从山脚爬到山顶,再从山顶下去,花4个小时才能到。”马选军说。
交通不便,让当地村民饱受困扰。“这深山峡谷,外面很少有人愿意走进来,更不用说嫁进来。”马选军的一席话,道出了曾经的窘况。
直到有了北盘江大桥,日子变了模样。
这座家门口的大桥不仅连接起峡谷两岸,更架起了当地村民从贫穷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年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马选军发现来这里看桥的人越来越多。年,马选军夫妻俩利用新修的房子开起农家乐,“桥下人家小马哥”,这是马选军给自家农家乐起的名字。站在马选军家门前,记者抬头一看,北盘江大桥凌空飞架,气势恢宏。
“这几年,我的农家乐接待了来自全国许多地方的游客,还有一些外国人。”面对游客,马选军介绍起北盘江大桥如数家珍,他还常常义务清理河边的垃圾,“希望我的家乡能给游客留下好印象,让更多的人爱上这里。”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作为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在喀斯特高原上架起了2万多座桥梁,世界高桥前名中有近一半在贵州。
一座座中国高桥的背后,不仅镌刻着中国的发展足迹,也映照着中国人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
高原特产出深山
本报记者王明峰
上午10时30分,格绒降措看着飞往成都的航班飞向远方,整理了一下工装,走向停机坪深处。这是格绒降措在四川稻城亚丁机场工作的第3个年头,他已数不清自己在这座全球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目睹了多少架航班的起降。
26岁的格绒降措是土生土长的稻城县俄牙同乡人,现在是稻城亚丁机场机务场务消防部的一名巡场驱鸟员。“稻城亚丁机场通航,让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格绒降措感慨道。
俄牙同乡距离稻城县城近公里,是离县城最远的乡镇。过去,乡亲们靠传统的农作、畜牧生活,从乡里到县城要花两三天,后来政府修建起宽阔平整的公路。年9月,稻城亚丁机场建成通航,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机场的通航带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格绒降措说:“稻城亚丁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的见识。”“从前,乡亲们采摘的新鲜松茸拉到县城就可能变质,现在乡亲们下午采下松茸,拉到县城仅需两三个小时,第二天凌晨就能装上飞机,运到省外还是新鲜的。乡里的黑花生等农特产如今也都能‘坐飞机’卖到省外去!”
说起自己在稻城亚丁机场的工作,格绒降措格外珍惜:每天迎送来自不同地方的航班机组和旅客,让他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增长了见识,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虽然巡场驱鸟员是个普通岗位,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安全重任。这份看似枯燥又平凡的工作,关系着所有航班的成功起降,不容马虎、不容失误。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份亮闪闪的荣耀。”格绒降措说。
羊城美景收眼底
本报记者尹婕
晚上7时,正是登塔观景的最佳时间,也是广州塔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从广州塔望出去,窗外车水马龙,珠江边的景观灯渐次亮起。
年10月1日,位于珠江南岸的广州塔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1月12日,广州亚运会举办。广州塔旅游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李明华感慨,广州塔初开放时,眼底风景远没有如今这么“热闹”。
这十多年,广州塔“目睹”了广州日新月异的发展。如果说,北起越秀山,经过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海珠广场,南抵珠江边的传统中轴线记录着广州历史的辉煌;那么,北起燕岭公园,经过广州塔,南至海心沙的新中轴线,就代表着现代广州的活力。以广州塔为代表的建筑群落共同构成了广州的“城市会客厅”。
如今,位于珠江南岸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里,集聚起一大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这里将成为广州乃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广州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立体看广州的视角,登广州塔看广州,已经成为许多人游广州的重要选择。这里还定期举办岭南文化展览。李明华介绍,许多海外华人回国探亲,都会专程登上广州塔,看着周边高楼林立,珠江沿岸灯光璀璨,城市活力十足,大家感到十分震撼。
9年,李明华从河南开封来到广州,参与广州塔建设、经营。广州塔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工程难度,以“斜、高、扭、偏、柔、镂空”的特点,成为世界钢结构建筑中具有时代性的标志性建筑。“我想这也是广州人敢为人先精神的体现。”这些年在广州塔的工作经历,让李明华决心扎根广州,“这是一座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座温暖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