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勒陀利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哈利波特版越狱节奏力度配不上真
TUhjnbcbe - 2024/5/5 21:42:00

阔别十九年之后,长大了的哈利·波特和他在魔法学院的奇洛教授,居然成为了监狱之友。

人见人爱的小哈利·波特(丹尼尔·德雷克里夫),一度被刻薄网友形容为“长残了”,但自《十二月男孩》起他就始终努力在哈利·波特之外寻求更多的角色可能、演技始终在线。

此次《逃离比勒陀利亚》中师徒聚首也颇有话题度,但这版改编自真实故事的“哈利·波特版《越狱》”虽然元素完备、品相却相对平庸。

相关题材优秀影视剧珠玉在前,《逃离比勒陀利亚》唯一的特色,或许在于“一个野生锁匠的养成史”?

价值反转铺叙

如何为越狱行为建立合理性呢?

电影中几条路径很清晰。

第一点,罪与罚的不对等。

电影中丹尼尔饰演的男主和他的朋友锒铛入狱,名不正言不顺。

从价值角度而言,他们所作所为目的是反对种族隔离,在当时当地虽然属于违法行为,但在如今的语境下毫无疑问是正义之举。

从程度角度来评断,两位虽然在闹市区放炸弹,但这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真正炸弹,没有对任何人造成任何物理伤害、响声之后漫天飞起的全是传单。

与其说这是通过暴力行为传递诉求,不如说是以巨大声量唤醒启蒙之光。

既然无所谓“罪”,那么长达十二年的刑罚自然值得商榷,由此,电影奠定了叙述基调:将非法越狱行为变成了一场励志的逃亡之争。

第二点,角色的情感色彩加持。

虽然丹尼尔·德雷克里夫一直在努力摆脱哈利·波特对自己演绎事业的定型和束缚,但这张全世界观众看着长大的乖孩子脸、暗地里为他加了很多“好人分”。

哈利·波特滤镜,让观众更容易先验地、自然地、无需理由地认可他。

当然,影片中也用角色的美好特质来暗戳戳划重点“他值得更好的命运”。

电影中男主毅力惊人,凭肉眼记忆记住钥匙的细微纹路,又一点点用干活过程中“偷”出的材料炮制出木制的同款钥匙。

观察力,记忆力,执行力,自我管理能力、敏锐的感知能力,都非常可圈可点。

这项技能听起来简直堪称天方夜谭,专注又优秀的姿态容易让人心生好感。

从逻辑因果层面而言,角色是否持之以恒、是否记忆力过人、是否闪闪发光,这个维度的品格和他另一个维度中的行为是否犯法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从感性的印象层面而言,暗夜中闪闪发光的优点总是更容易吸引人发“好人卡”。

第三点,孩童的受害者视角切入。

影片中逃亡三人组里有一位法国罪犯,他一心一意往外逃最大的动力是孩子。

十几年牢狱之灾,每年孩子只能来探视半个小时。

他罪有应得吗?电影切换家人视角“偷换概念”。

天真懵懂的小孩子隔着监狱玻璃和爸爸说:我和同学打架了,因为他们说我是没爹的野孩子。

面对着哆哆嗦嗦不知该如何面对的老父亲,孩子又说:妈妈说等你出来的时候、我也一样有胡子了。

用小孩子这套奇特的理解世界计算时间的方式,来直观陈述漫长刑期究竟意味着什么,很直观、很有冲击力。

切换视角之后,罪与罚是否合理的问题已经被替换,变成了一个无辜孩子所遭受的伤害应该如何被终止。

这样的视角切换,也更容易让观众带入“父亲必须越狱”的心理暗示之中,潜意识里进一步认可他行为的合理性。

当然,电影的疏漏也很明显。

首先,没逃离的同伴们不愿意告发他们,伊恩·哈特饰演的角色这样做很合理,但其他人呢?在足够大的人群基数里没有自私叛变之人、显得过于理想化。

其次,狱警们的智商和能力都有些堪忧。

走路都成问题的大胖胖狱警,好几次错过正确答案几乎让人怀疑有“故意”的嫌疑。

哈利·波特离被拆穿最近的一次,是他做的钥匙被发现之后他编出蹩脚借口声称“这是放照片用的”。

对方的小头目并不真正相信他,但却没有采取更有效的下一步行为,被他忽悠的一脸蒙圈的模样甚至有几分蠢萌。

这些细节上的瑕疵都不致命,《逃离比勒陀利亚》最大的症结是品相平庸。

至多可以被誉为良好、被划进中上品的分类中,过于套路化、四平八稳让人心生倦意。

略显平淡的叙述节奏

完成了越狱行为的合理性构建之后,影片内容节奏上最重要的两大特质,分别是紧张感和热血刺激质感。

越狱小分队的日常是每一步都有可能被发现、每一环都有可能被终止,一举一动都很危险。

但这种紧张感、悬念感,电影的营造恐怕不那么成功。

因为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我们知道既定的结局:他们最终会成功逃出牢笼。

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疑问感”,但问题在于,不论电影是有真实原型还是凭空虚构,都不影响“悬念感”的营造。

舒心酱时常絮叨“悬念”和“悬念感”不是同一回事,超级英雄电影里的结果通常都是既定的,高度类型化、毫无悬念,但这并不影响过程里电影用视听语言营造出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紧张刺激的悬念感。

《逃离比勒陀利亚》中,每一次狱警逼近,每一次危险来临,展现的节奏似乎都少了一点扼住呼吸的细密的刺激感。

胖乎乎狱警逼近门口,门里的男主呼吸急促、心跳飙升。

黑暗中镜头从狱警切到男主,正反两个视角都很完备;交代情况的镜头、突出心境紧张的特写镜头,宏观微观远景中景近景每个景别也都有,镜头逻辑也都很顺畅,演员的表演也都到位,但就是很难让人屏住呼吸产生紧张恐惧的共情。

镜头和剪辑该有的步骤和环节都在线,但如此工整套路化的节奏、可能也是影片平庸症结的核心:明明是很“不规矩”的主题、呈现技法却规规矩矩四平八稳毫无意外毫不惊艳。

与之相对应的,是某些桥段中众人为逃离做准备的群像,反而隐隐有几分动作大片式的热血燃烧型特质。

无论是蒙太奇剪辑中男主和他的小伙伴们有条不紊的分工,还是预备逃脱之时热烈鼓点、明亮弦乐的奏响,这些常规动作片中拉风视听语言的呈现,都让影片的节奏有了一些明媚欢快的起伏。

与其说问题出在《逃离比勒陀利亚》这部影片的细节本身,不如说这是类型化影片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惰性瓶颈:努力承袭优秀前作,四平八稳、工整完备,但似乎缺了一道致命的规则之外的灵光乍现。

1
查看完整版本: 哈利波特版越狱节奏力度配不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