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勒陀利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又是越狱题材电影,这次却值得一看
TUhjnbcbe - 2024/4/5 22:29:00

大家是否还记得,红颜秀影前几期推荐罗伯特·帕丁森主演的两部作品:《好时光》和《灯塔》。

这两部片子对于红颜秀影来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成也年少成名,败也年少成名。”

英俊高大、优雅阳光、有些“面瘫”的罗伯特·帕丁森,《暮光之城》为他积累了极高的人气和粉丝基础,但是面瘫演技和囿于高富帅形象的设定,也使其成为了“有颜无技”的代表。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高富帅、“面瘫”的罗伯特·帕丁森,在《好时光》里,他染着粗糙的金发,满嘴脏话,成为了午夜狂奔的落魄通缉犯,在《灯塔》里,他时而满口胡言,时而沉默不语,被逼成了神经质的怪异守塔人。

当然,年少成名者可不仅仅只有罗伯特·帕丁森一人,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的三位主演,在我们印象中似乎还是霍格沃兹学院里粉雕玉琢的可爱魔法师,而现实生活中,作为演员的他们,其实都已经度过或者即将度过30岁大关。

饰演赫敏的艾玛·沃森,从小美到大,又是牛津毕业的女学霸,虽然一直被诟病为“花瓶”,但是在时尚资源、社会影响力上都很出色,接的作品也是票房很高的商业大片。

而饰演罗恩的鲁伯特·格林特,也如《哈利波特》中的角色一样,可爱,接地气,他在表演上,有一种粗粝又轻盈的灵气,这几年的《偷拐抢骗》、《白色严冬》中,他都有一种英式优雅严肃和美式俏皮活泼共存的气质,表演自然而生动。

而饰演哈利波特的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这些年的发展则比较坎坷了,小时候的他,是个稚嫩、可爱的正太,长大后因为颜值长残,个头却没长高,整个人的表演空间被局限了很多。

为了摆脱“哈利波特”留下的烙印,想要从世界闻名的童星,晋级为实力演技派演员,自《哈利波特》完结后,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也对很多的角色设定和电影类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

年,在气氛阴冷、怨念的《黑衣女人》中,他尝试演出恐怖片中的惊悚氛围和绝望、失常的情感挣扎。

年,在《杀死汝爱》中,他饰演“垮掉的一代”中著名的诗人艾伦金斯堡,因为本身就是英国演员的身份,他演出了一种文艺感十足的颓废之美,仿佛废墟里走来的一片绿洲,“垮掉的一代”的故事也被讲述的青春洋溢、满眼清新。

还有年的《瑞士军刀男》,孤岛求生的题材,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突破形象,饰演了一具尸体,脑洞大开。

各个类型的尝试,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外表造型,为了摆脱“哈利波特”带给自己的刻板印象,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走上了“小李子”、“汤老师”这样的偶像演员转型之路一样,靠“自毁”来扩宽戏路。

虽然没有什么经典、口碑之作,但起码,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终于摆脱了“哈利波特”的影子,从恐怖片到医师剧、从青春题材、越狱电影到孤岛求生,他接的片子“不高深”、“不精良”,但创意都是好到爆。

而今天,红颜秀影要为大家介绍的,正是丹尼尔·雷德克里夫的新作:《逃离比勒陀利亚》

这是一部风格复古、年代十足的越狱题材电影,分钟的时长,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全程紧张刺激,悬念丛生。

而该片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演的角色,是两名南非白人中的一员,因为参加反种族隔离行动,而被视为恐怖分子,锒铛入狱,在狱中,他们不得不策划一场惊心动魄的越狱行动。

讲真,越狱题材的作品,前有经典的“肖申克的救赎”,后有人气美剧“越狱”,对于这样一部片名拗口、演员人气不高、看似不太靠谱的剧情,很多人都会将其看成是“烂片预订”吧?但实际上,如果点击了播放键开始,就会发现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看。

相比较于以前的越狱电影,套路都是如此:前半程,要花许多篇幅去介绍主角是如何锒铛入狱、如何结识一同越狱的朋友、如何拥有过人的越狱技能,而《逃离比勒陀利亚》则是一部丝毫不拖泥带水、节奏快速紧张的氛围电影。

电影的开场,是一场即刻发生的爆破案,两位在南非的白人男性蒂姆和丹尼斯,为了种族平等、黑人权益发动革命,结果,被当时的主流法官判为叛国罪,没有对角色的技能、生平做过多介绍,仅仅是以某个特殊的时代做为代入,白人为黑人的平等权利,挺身而出,足以证明几位主角的超前思想和执着性格。

即便是在入狱以后,也没有什么狱中暴力,狱中帮派的复杂纠缠情节,《逃离比勒陀利亚》而是直接就进入到了越狱的准备氛围中。

红颜秀影还依稀记得,《越狱》中的设定,男主角将监狱地图纹在了全身、还拥有高超的建筑、记忆技能。

而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的金融知识,让他成功打入了典狱长的办公室,在出逃后,也有足够的资本支持。

所以,这类越狱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多了一层传奇、戏剧化的气质,而《逃离比勒陀利亚》则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且年代久远,越狱手段非常初级,反而使得整部看似粗粝的电影,多了很强的真实感与带入感。

不论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还是《逃离比勒陀利亚》,我们就是和丹尼尔一样,都是没有技能加成、也没有外部接应的普通人、普通越狱犯,每走一步,都可能是死路,所以只能步步为营、胆战心惊。

在《逃离比勒陀利亚》里,主角们的越狱手段、智商、应急能力都不算高明,于是,影片的成功就依托于了越狱紧张氛围的烘托与几位演员的演技。

简单的二十分钟铺垫后,电影就立即进入了越狱的情节中,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运用的是越狱最初级手段:靠眼睛和双手,目测建模、用木头打造钥匙来越狱。

钥匙的打造过程也是艰辛又曲折,用双眼去记住警员腰带上钥匙的纹路,用纸蒙着锁口、偷工作房里的木头,夜晚用扫把实验木头钥匙开锁,不小心将钥匙掉在地上,急中生智用口香糖黏回钥匙。

半夜开锁溜进了储物室,储物室的门锁坏了,只能用双手紧紧地揪着门锁上的小钉,将自己隐藏在黑暗的储物间,双腿在狭隘的储物间里支撑过久而打颤,双手拽着小钉到发麻发酸,也要死死支撑,灰暗狭隘的储物间里充满了密室恐惧的不安和局促,微弱的光线透过门缝映射在两双澄澈的蓝眼睛上,无声的眼神里却透露着恐惧惊悚,以及高度紧张的神经。

《逃离比勒陀利亚》很清楚如何挑逗观众的神经,演员演技也带动着观众们的心绪,比如丹尼尔将制作钥匙的木头藏在咖啡壶里,刚好遇到狱警前来检查;摄影将近景对准丹尼尔的脸,即使调动了所有的注意力,丹尼尔依旧紧张的额头冒汗、沿着口水连带喉结上下滚动、面对狱警的一句:“你看起来很紧张……”

在漫长的近镜头对着局促不安、努力克制的丹尼尔时,我们也自然而然被带入了这种明明才度过一分钟,却好像半个世纪的氛围之中,计划是不是要被警官发现了?越狱计划要失败,重来了?那种在紧张下努力憋住、不露出马脚的神经万分、紧绷的心态,摄影和演员们都拿捏的非常到位。

包括那种在静谧中潜伏的紧张到极致的氛围,导演很懂得“少就是多”,没有《敦刻尔克》那种多到影响观众情绪蔓延的配乐,《逃离比勒陀利亚》在一个接一个的精彩桥段之中几乎没有配乐。

即便如此,《逃离比勒陀利亚》却将几位主角的听觉神经极度放大,狱警走路时,缓慢沉重的喘息声、走路时,皮鞋在地上的拖沓声、甚至极小声的哼唧都被无限放大,我们就像电影里的主角,在黑暗中所有的感官被屏蔽,进而听觉进化到最敏感的程度。

最后的越狱实验也是吊紧了观众们的神经,因为我们也跟故事里的主角一样心里没底,不知道下一扇门打开后是出口,还是狱警,一直到最后一扇门,用光了所有钥匙,几个人满怀希望的心情瞬间跌落谷底,那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巨大失落感,让屏幕外的我们,也忍不住为他们失望的捏了一把汗。

《逃离比勒陀利亚》没有《肖申克的救赎》那么深刻的思考和意义,也没有《越狱》里男主角冷静沉着的人格魅力和全能炫技,几位“麻瓜”越狱者的险象环生,反而能给我们带来一种角色代入感,而且没有过度的制造意外和危机来增加戏剧感,处处充满着一种真实的紧张气氛。

分钟,让我们的情感、感官完全投入到《逃离比勒陀利亚》中,没有深刻的内涵意义、没有高智商越狱的炫技,带给我们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压迫紧张感,或许,这也是越狱题材电影的初衷吧!看了一部越狱电影,仿佛切身体验了一把越狱!

1
查看完整版本: 又是越狱题材电影,这次却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