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勒陀利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境内唯一纯正白种人,代代传承,誓死守
TUhjnbcbe - 2023/9/22 20:13:00
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9084287.html

在我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在那常年被积雪覆盖的万仞冰峰下,生活着一群像高原雄鹰一般的人。

他们有着不同于典型黄种人长相的面貌,眉眼深邃,皮肤白皙。但他们也是我国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塔吉克族。

世代居于此处的他们是帕米尔高原上的主人。

高原气候恶劣,但塔吉克族人就像顽强的雄鹰,倔强地盘旋守护在这方最西端的土地上。

他们是英勇的民族,也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01*民族,鹰之传人

关于“塔吉克”这一名称的由来,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民间传说称,“塔吉克”一词是“*”的意思。

因此,塔吉克族人也被称之为“*民族”。

塔吉克族是我国新疆地区的世居民族之一,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境内的塔吉克族人口约为五万。

他们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县附近,这里的平均海拔高达米。如此高的海拔,也意味着这里的气候条件相当恶劣。

早期的塔吉克族人认为,只有跑得最快的马儿和飞得最高的鹰具有能够通天的能力。他们将雄鹰视为百禽之首,并追求如雄鹰般的不羁与自由。

而从塔吉克族流传的神话传说和一些民俗活动中也可以看出,塔吉克人是曾经崇拜过鹰图腾的。

他们喜欢用雄鹰比喻民族中的英雄人物,最具特色的乐器也是用鹰翅骨制成的鹰笛,民族舞蹈中也有许多模仿雄鹰展翅而飞的动作。

可以看出,鹰文化已然也成为了塔吉克族的精神力量之源。他们以雄鹰自比,也诚然拥有如雄鹰般的勇敢品质。

定居在此的塔吉克族人民历来以忠诚正义著称,也拥有宛如雄鹰般迅猛和强悍的品质。作为祖国最西端的原著居民,他们代代扎根在这里,守卫着边境领土的安宁。

爱国守边的传统始终贯穿在塔吉克族的历史中,而他们,也成为了祖国疆域一道特色的边防线。

02源远流长的民族族源

塔吉克族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公元前世纪。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约在公元前年,雅利安人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活动。

这支迁移的族群大致分为四个方向,除去西入欧洲、南迁进入印度和进入伊朗高原的三支之外,另外一支便迁入了塔里木盆地和周围的地区。

而这支深入塔里木地区的人们,便是如今塔吉克族的先民。

当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除了自古定居繁衍在此处的居民外,还有很多其他人群迁移来此。

根据史料记载,属于东伊朗部族的古代“塞人”和“粟特人”,也曾在帕米尔高原一带活动。也就是说,我国塔吉克族人的先祖中其实也融合有中亚其他民族的成分。

时间流转进入我国封建王朝时期。

随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开辟,西汉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帕米尔东部的古老部族和西汉王朝确立了紧密的行*从属关系。

而帕米尔地区又恰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往来于西域各国和长安都城的使臣商人们,伴随着悠长的驼铃声,敲开了这片古老部落的宁静。

行商之路的畅通,使得塔吉克族人和中原民族的交流日渐频繁。经济、文化等信息的传递流通也促进了塔吉克族古代社会形态的进步发展。

大约在公元初期到唐朝这一段时间里,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地区都被一个名叫“依盘陀国”的王国统治。

这是由塔吉克族先民建立的王国,也是在塔吉克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国度。

“朅盘陀”一词在东伊朗语言中是“山路”的意思,用来形容依山而建的王国确实是恰如其分。

史书记载,朅盘陀国建立以后,举国开挖渠道,大力兴修水利事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灌溉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快速发展也繁育了更多的人口,越来越多的村庄涌现在这座高原之下,朅盘陀国也逐渐强盛壮大。

据说,朅盘陀国内还有一处地方,叫做“奔攘舍罗”,翻译成汉语就是“福舍”的意思,是专门用来资助过路者,提供给他们饭食药物的慈善机关。

因为朅盘陀国身处大山深处,常年有积雪覆盖,过往行商经常有人冻毙在此处。因此便有了这处驿站房舍,用来帮助帮助过往的商客贾人。

而这部分内容,在唐代名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便可窥见一斑。

曾经兴盛一时的朅盘陀王国存续了大约五百多年,直到唐朝开元年间,吐蕃的势力快速扩张,疆域一度扩大到朅盘陀国的边缘。

当时的朅盘陀国国王受降于吐蕃,朅盘陀国也就自此不复存在。

03保家卫国的色勒库尔人

自从朅盘陀王国消亡后,史书中便鲜有对塔吉克人的详细记述了。

有文字记载,称在宋元之际,塔什库尔干地区,也就是如今塔吉克族人聚居的地方被统称为色勒库尔,因此朅盘陀王国的后人也随之被称为色勒库尔人。

“色勒”是“头”的意思,而“库尔”则代表“山”,“色勒库尔”便是“山头”、“高原”的意思。

彼时欧洲、中亚地区战乱频繁。

由于时常遭到附近割据势力的掳掠,色勒库尔地区的塔吉克族居民民不聊生。战乱的摧残,更使得他们人口锐减。

为了避祸,余下的塔吉克族人迁入群山深谷中居住,去往人迹罕见的地方扎根求生。

年时,清*府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置了统一管辖的伊犁将*府。而位于塔什库尔干的塔吉克族居民被统一划定为叶尔羌的一个村庄,称之为色勒库尔回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传统的风俗设置“伯克”一职,统领地区各项事务。

由于区属划分的明确,再加上统一的*府管理,这一时期塔吉克人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都有了一段稳定的发展。

但是好景不长,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这块地区又陷入了常年的战乱之中。

年前后,中亚的浩罕汗国多次入侵我国南疆的色勒库尔回庄地区,塔吉克族人民奋起抗争,保卫领土。

其中涌现出了无数骁勇善战的勇士,尤以塔吉克族的民族英雄库尔察克最为出名。

库尔察克原名依达亚提,因为家境贫寒,依达亚提很早就开始靠着替周围人家放牧做工来维持生计。

在他13岁时,他所在的地区遭到了附近匪徒的劫掠,年幼的依达亚提也被一并掳走。

那些匪徒将他当做奴隶转卖到周遭国家,当时购买他的主人家唤他为“库尔察克”,也就是“奴隶”之意。

成年后的库尔察克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家乡,但他并未改回曾经的名字,而是继续以库尔察克为名,提醒自己不忘曾经的屈辱经历,以激励自己奋发图强。

年,库尔察克因为*功赫赫升任色勒库尔的伯克。

自外敌来犯之日起,库尔察克带领塔吉克人民英勇迎战,杀敌数十人,将被劫掠走的牛羊财物悉数夺回,多次打破了侵略者的入侵计划。

但在一次反击战斗中,库尔察克誓死捍卫边疆领土,在敌人的围攻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国殉身。

歌颂这位民族英雄的长诗《太洪》至今仍在塔吉克族人中传唱。

清朝光绪十年,清廷派出旗官张鸿畴负责守卫边疆领土,这也是塔什库尔干地区有史可查以来最早的*民联防制度。

在张鸿畴的带领下,塔吉克族人仿照汉族地区的古兵营形式,在当地进行了一系列*事基本设施建设。

年,俄国占领了中亚浩罕汗国,与英国展开了瓜分帕米尔的斗争。但当时清*府已经面临列强侵略的困境,对色勒库尔地区所遭受的战争之苦力有不逮。

在这种情形下,塔吉克人民自发组织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激烈战斗。

当俄国以“地质勘探”为名派出侦察小组,深入塔吉克山民聚集的山谷中时。塔吉克人在自家村长的带领下,用火枪作为武器,趁夜包围了俄国人的营地,迫使俄国人离开。

尽管面对沙皇俄国和英国帝国主义的强势火力压制,塔吉克人从不胆怯后退,他们坚守在这片祖国最西边的地域,为祖国领土的完整作出了卓越贡献。

04自古承袭的爱国主义情怀

民国时期,色勒库尔地区的塔吉克人仍然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由于长期遭受战乱掠夺,这里早不复旧时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

交通中断,加上生产技术落后,色勒库尔地区社会产品极度匮乏。在这片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原之上,塔吉克人度日如年。

年,中国共产*在新疆的代表向*府建议,必须制止帝国主义在新疆土地上的非法活动,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当年,胡鉴、许亮等共产*员深入了新疆腹地,来到蒲犁县开展工作。

他们组织当地的居民成立边防大队,进行日常巡视边境的工作。并且主持修建哨所,巩固边防。

边防大队中的成员多半都是来自塔吉克族的士兵,他们从小生活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对高山气候较为适应。即使在皑皑冰雪覆盖的高峰上巡视,也不在话下。

更难得的是,这些塔吉克族的年轻人极为熟悉附近的山路地形,在边防小队进行日常巡视时,他们总是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向导。

帕米尔高原气候多变,经常清晨还是艳阳高照,午后便是雷鸣电闪,时不时还有爆发雪崩的危险。

塔吉克的牧民扎米尔·卡孜艾克木作为曾经小队中的一员,就曾几次三番带领队伍躲过极端天气灾难。

在这段到处都是崇山峻岭的漫长国境线上,这支由当地族人组成的边防大队历时两个月余,才走完了边境线,确立了哨所设置地点。

在当地民众的鼎力支持下,这座冰雪高原上很快建起了一批哨所边卡,为日后制止帝国主义分子的越境走私活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哨所往往建在高峰之巅,交通极为不便。善良质朴的塔吉克族人就自发组成支援大队,顶风冒雪,依靠人力传送,将一袋袋粮食从山脚送往边境线的哨所内。

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了试图从我国西域边境线入侵的外国势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立了塔什库尔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人民彻底摆脱了数千年以来贫穷落后的局面,开始奔向崭新的生活。

但他们自悠久历史中传承下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却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由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特殊地理位置,他们位于祖国疆域的最西端,身处韩伟祖国统一的最前沿。

建国以来,各种国外反动势力和极端分子企图从这里潜入境内,以在我国开展各类恐怖犯罪活动。

世代居于此处的塔吉克族人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捍卫祖国边境线的重任。

塔吉克人在游牧迁居时,除了逐水草而居外,便是喜爱与部队为邻,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达对国防建设的支持。

塔吉克族的著名企业家马依尔江,就曾数年如一日的默默行动着,先后捐款万余元用来支援边防建设。

在塔什库尔干地区的边境线上共计有四十多条对外通道,除了由驻*部队直接驻守的4条外,剩下的四十余通道便主要是依靠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进行守卫了。

早期来此驻守的人们会从家里背来一袋子馕,渴了就直接喝山里的水,简单粗陋的饮食却锻炼出了他们如钢铁般不折不挠的意志。

据他们说,每一位牧民定居的地方就是一个哨所,每一位牧民就是一名边疆卫士,大家每个人都是边防线上不可缺少的捍卫者。

为了加强哨点之间的联系,塔吉克人还设立了“点长”、“片长”,点点相通,片片相连,筑起了祖国边境上牢不可破的一道防线。

即使是在大雪封山的季节,他们也从未懈怠。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以来,由塔吉克族牧民抓获的非法出入境人员就有一百余人之多,他们向*府通报敌情讯息更是高达数百次。

可以说,塔吉克民族是我国边境安宁坚定的捍卫者,他们用行动谱写了一曲高亢的爱国主义赞歌。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境内唯一纯正白种人,代代传承,誓死守